五十歲的吳媽媽是個登山迷,從年輕時登遍百嶽高峰,到現在仍常和幾位知心山友爬近郊的群山。據她形容,每次登高望遠,總是「通體舒暢」! 但最近,她的右邊膝蓋卻越來越不聽使喚了,且喀喀作響,每次下山時,她總覺得酸痛不已,而她平時習慣蹲跪處理家務,現在也變得困難了。一坐久要站起來,腳也無法馬上伸直。老公直笑她變成「軟腳蝦」了!今天到診所時,她的膝蓋甚至明顯腫、熱。醫師告訴她,是膝關節退化且合併急性發炎了! 膝關節的退化開始是發生在膝蓋骨下方的軟骨因不當受力而逐漸磨損。在這階段一般的X光檢查仍是正常的。軟骨磨損至一定程度後,骨頭間少了足夠的緩衝、避震,X光片上就可以看到骨頭間隙變窄,鈣化骨刺生成了!
如同腰椎,膝關節也是受力性關節,因而不當的動作及使用方式均可能加速其退化。例如:蹲跪的姿勢及下樓梯可使得膝關節各承受八倍及三倍體重的受力,而跑步、跳躍式的運動對於膝關節的受力自然也遠較非撞擊性運動(如游泳)來得大。 膝關節退化並非年老長輩的專利,許多膝關節曾經受傷(包括十字韌帶斷裂、半月軟骨破裂等)的年輕運動員,在關節穩定度及肌力不足的情況下,也會發生早發性的膝關節退化。先天性腳型異常(如前足內翻併功能性扁平足)的人也會因生物力學的不當改變導致膝關節軟骨加速磨損及退化。 膝關節退化的治療,以保守性治療為第一選擇。透過物理治療及消炎藥物控制急性發炎症狀。避免不當的受力是當務之急,包括蹲跪及下樓梯、跑步、跳躍等動作。量身訂作的矯正鞋墊則可以使前足內翻患者恢復正常的生物力學角度,對年輕患者意義尤大! 許多患者常因膝關節疼痛而不敢正常行走運動,而導致體重增加及廢用性肌肉萎縮,進一步加重膝關節受力及退化,成為惡性循環的夢魘!選擇適當的治療性運動不但可以加強膝關節的穩定度,也能有效維持體適能與心肺耐力。游泳(尤其是自由式)及腳踏車(固定式可調阻力者較佳)是不錯的選擇! 而簡單的四頭肌肌力訓練更方便在家執行:坐、躺均可。將膝蓋打直抬起,腳板上翹,感受大腿前方肌群明顯收縮,固定六秒鐘,重覆三十次,一天三回。肌力加強對於提供膝蓋穩定度很重要,絕對不要輕忽了! 隨著年齡老化,您不一定要接受成為「軟腳蝦」,只要提早預防,注意保養,您可以向膝關節退化大聲說「不!」。 李小姐18歲,去年剛考上淡大;今年寒假她和班上同學一起到一家餐館打工,沒想到才工作一個禮拜,她就覺得手腕靠近拇指的地方不舒服;李小姐自己用冰敷之後疼痛雖然減緩了,但是三天之後,她卻覺得手腕又痛了,而且這次還比前幾天痛的更難受,有時還會出現像針在刺手一樣的感覺,嚴重時甚至連移動大拇指都很困難。 李小姐在同學的陪同下來到了復健科,經過復健科醫生的檢查後,醫生告訴李小姐,她的情形就是一般所謂的『媽媽手』,”我還沒當媽媽,為什麼會得了媽媽手呢?” 其實媽媽手並不是媽媽們的專利,它產生的主要原因是,病患長時間且重複性的將手擺放在『手掌向內、手腕往上』的動作----就像在抱小孩一樣的姿勢,所以這種症狀又稱作『媽媽手』;一般容易罹患的族群是…需經常進行掃地工作的清潔人員、常要端很重的餐盤或擦桌子的餐廳服務生、重複進行手腕移動(如:打蛋的動作)性質工作的人…..等等。而李小姐就是在餐館收盤子時,常一次拿太多餐具,超出她手腕的負荷,使得位於手腕外側靠近拇指處的韌帶發炎,產生了疼痛反應。
而復健治療所提供的治療目標,首先就是由職能治療師依照病患手型製作副木(一種化學合成的材質,能提供病患患處強力的支撐,以保護或是矯正手部不適合的姿勢、動作),協助病患讓手腕韌帶處在休息的狀態;接著病患還要接受至少兩週的密集物理治療(一週三次以上,如:熱敷、電療、超音波或低能雷射…等),提供患處軟組織消炎鎮痛的功能,並促使軟組織放鬆;最後則要進行手部肌力的訓練(至少需持續進行一到一個半月),並且應避免韌帶進一步遭受重複性的損傷。 媽媽手在發生初期,常常只是感到手部酸軟或是輕微疼痛,很多人會忽略它的嚴重性,一再重複進行不適當的動作,造成更嚴重的疼痛情形;因此當您發現手腕處有任何不適應的症狀出現時,請您立即就醫,並提供手部充分的休息,以免因為您的不在意造成韌帶發炎或更嚴重的手部傷害。 在古早經驗中,七坐、八爬、九長牙是兒童發展最普遍的通則,在說話上則有很多種說法,甚至有些長輩會說當初他的孩子到了三歲才會說話呢,不過要提醒家長的是,這有可能是虛歲的算法,而以前的農業社會,每個家庭都努力的求溫飽,通常希望孩子不搗蛋、不吵、不鬧就好,所以不一定會注意到孩子的發展,而孩子如果沒有太大的問題,也就自己慢慢的長大,對應到現在的社會並不適用。 幼兒初期的語言發展大略可依幾個指標來看寶寶是否有「跟上腳步」: ◎一歲的孩子---可聽懂一些簡單指令,如給媽媽、來、走等,會模仿一些聲音如貓狗的叫聲,會說2-3個語詞,如媽、姨等,學會簡單手勢,如再見、謝謝、點頭、搖頭等。會學別人說話語調的聲音,好像在回答的樣子。
◎一歲半的孩子---可以了解否定詞,如不要、不是等,會指自己的五官,會依照別人的要求給東西、拿東西或丟東西,會發出熟悉動物的聲音,會模仿單音,或是跟句子的尾音,會用10-20個語詞,如狗、花、馬、ㄋㄟ、拜拜等。 ◎兩歲的孩子---能配合一般生活指令,能辨識並指認身體部位,會組合兩個語詞,如爸爸再見、喝ㄋㄟㄋㄟ等。會組合名詞和動詞,如媽媽打打,會用兩個字的否定詞,如不要、不想,會問「這是什麼?」,會回答自己的名字,會和大人及小孩做簡單對話。 幼兒語言發展有大略的順序和時間表,這和神經系統的發展成熟有關,每個寶寶可能在時間的點上不盡相同,但若是差距在2-3個月以上就可能是發展遲緩的徵兆,需要尋求醫療單位做進一步的檢查和評估。 另一個可能影響孩子語言發展的因素則是屬於外在環境的,影響最大的就是家庭。受傳統觀念的影響,在大家庭中的第一個孫子特別容易在學習語言的初期產生適應不良的現象,因為很受寵愛又備受重視,家裡很多大人一起照顧,使得孩子「很方便」不用說話就可以得到想要的東西,甚至有些媽媽只聽到孩子嗯嗯啊啊的聲音就會知道他的意思,馬上就替他把事情做完了,如此一來不僅剝奪了孩子練習口語表達的機會,更容易養成孩子被動、不肯學習的習慣,長期下來也會衍生出孩子缺乏耐性、無法忍受挫折、愛發脾氣、依賴、很懶、喜歡賴皮、不願嘗試新事物等的問題,使得在管教及學習上更加吃力。 除了教養問題外,語言發展的程度也會影響到孩子生活中的各個層面。語言發展最直接影響是孩子和身邊人的溝通,在聽不懂或是講不清楚的狀況之下,孩子會表現出不聽指令、無法融入團體生活、無法靜下來學習,有些孩子則會因別人不懂他在表達什麼,無法立刻完成他想要做的事,如幫他拿東西、和他一起玩、想要安撫等,孩子變得容易發脾氣,常有負面的情緒,長期下來可能會衍生出情緒障礙的問題,而影響到人際互動、行為等發展。 語言發展在孩子早期的學習能力也佔了很重要的角色,小的時候,孩子可以靠著動手操作去學習,慢慢隨著年齡增長,知識越來越抽象化、複雜化,便需要靠著語言來學習,藉由語言的說明理解、表達、問問題,讓孩子的認知能力趨向更精細、更豐富、更完整,所以在臨床上,我們常發現語言發展遲緩的孩子,所表現出來的不只是語言表現落後,而認知能力及學習能力上也常常表現不佳,孩子漸漸失去自信心,學習動力消失後,也讓孩子之後的路更加困難。 藉由專業的醫療團隊,語言發展遲緩的評估與治療已有相當的成果,父母不要有「長大就好」的心態,而錯失了孩子發展的關鍵期! 經過了農曆新年、元宵節、及學校開學之後,最近診所的病患又開始增多了。工作量大且重,加上又常用電腦處理許多文件,使得我也患了「肌膜疼痛症候群」,開始覺得肩膀容易酸痛、繃得很緊、精神也較不好,嚴重時手還沒有力氣抬高呢! 相信有很多上班族、常作家事的媽媽們、美髮業者,都曾經有過類似的問題。到底什麼是「肌膜疼痛症候群」呢?一般常見的症狀為: 1. 脖子、肩膀兩側、或肩胛骨的部位會出現酸痛或疼痛的情況,且某一點壓下去會有特別痛的感覺。
2. 當休息或熱敷時,症狀會減緩;但當執行日常生活的動作一段時間之後,症狀會比較明顯。 3. 早上起床時會比較舒服,下班後或晚上要睡覺前比較不舒服。 4. 通常症狀不會傳到手臂或手指,除非症狀比較嚴重或是慢性的發炎。 還有一些屬於個人性的症狀,是會隨著每個人的工作性質、生活作息不同而有所變化。 而「肌膜疼痛症候群」發生的原因乃是我們過度的使用肌肉或使用時的方式不正確所導致。當我們在執行某些日常生活動作,比如打電腦、用手機、低頭寫字、讀書、拿重物時,都需要用到控制肩膀及肩胛骨的肌肉。肌肉收縮時是繃緊的,休息時是放鬆的。我們常需收縮這些肌肉以應付生活中之動作,但卻忘記去放鬆他們,而且一用力便是一段很長的時間。用力時的肌肉會擠壓內部的血管,造成局部血液供應不足,無法代謝肌肉所產生的乳酸, 乳酸一但堆積,就易造成肌肉酸痛。想想以前跑完耐力跑的經驗,常常是腳痛了三、四天才恢復,就是乳酸快速堆積的情形。但耐力跑跑完了肌肉就有放鬆的時間,而你的肩膀並沒有,你每天還是會用到它。可惜的是我們卻不會注意這些痛的警訊,常是一忍再忍,殊不知當它變成慢性時,可能會壓迫到控制手部的神經,造成上肢肌肉力量不足、頸椎容易提早退化、還有可能會變成五十肩,所以提早預防是很重要的。 平時需注意的是不要維持同一個姿勢太久,或是重複一個動作太久,休息時可做與之前相反的動作藉以減緩肌肉張力。肩膀可做的動作包括聳聳肩、轉肩、轉頭、伸懶腰等簡易的動作以放鬆肌肉,或是多熱敷以加速血液循環代謝乳酸。另外晚上的睡姿也很重要,因為睡覺時應是肌肉得到休息的時候,如果你發現早上睡醒時,脖子反而比較不舒服時,就是你要調整睡姿了。最重要的是,一但有上述類似症狀時,需提早尋求專業醫師或物理治療師的協助。 說起腳踝扭傷,一般人可能都認為是個小傷。年輕的,球場上拐了一下,拍一拍肩膀,忍痛又上場廝殺;較注重身體的,或許到外面找個『矯骨師』給他『ㄑ一ㄠˊ』一『ㄑ一ㄠˊ』貼張藥膏了事。但這些都不是很正確的處理方法,殊不知雖然只是小小的扭傷,要是不處理治療好,小則往後再次扭傷的機會大增,大則容易導致下肢的生物力學結構改變,進而影響到其他的關節! 立即處置 剛發生腳踝扭傷時,立即處置的正確與否,與後來痊癒速度有極大的關係,尤其是腫脹的程度,切忌在剛受傷48小時內去搓揉受傷處,因為會越揉越腫!而急性期處置的原則也很簡單,只要記住五字口訣即可--簡稱『PRICE』!
●Protect--保護預防再受傷 ●Rest--休息避免再使用 ●Ice--每隔兩小時針對患處作15分鐘的冰敷,持續24-48小時 ●Compression--可以彈性繃帶包紮壓迫避免繼續腫脹 ●Elevation--抬高患處以利消腫 在做完立即的處置後,就應馬上找合格的醫師診治,以確定是否只是單存的韌帶扭傷,或是合併骨折、脫臼還有其他的軟組織受傷。 物理治療 一般來說,扭傷的韌帶在2個星期就會痊癒,但這並不代表就完全好了,因為癒合的韌帶,強度已不如受傷之前,而且在受傷的當時,一些周圍的軟組織以及感覺細胞也同時跟著受傷並且喪失功能,所以必須進行物理治療以重建腳踝原有功能。 在癒合期時,物理治療方面可以電療、熱療、水療來達到止痛、消種、促進癒合的功效。至於運動治療方面,主要可分為三方面,而這也是物理治療的重點所在,簡述如下: 1.拉筋運動:主要拉的為小腿後筋,由於小腿後筋的鬆緊度會影響走路時腳板適應地面變化的能力,所以為之。拉筋的方式可以『弓箭步』或是『站三角板』皆可。 2.本體感覺訓練:研究報告指出,腳扭傷的同時也造成本體感覺的喪失,而本體感覺影響最大的部份就在於平衡能力的好壞。最簡單的訓練方式就是練習『金雞獨立』,張眼單腳站立為初級,閉眼單腳站立為高級,一般來說,可單腳站立(張眼及閉眼)超過30秒即可視為正常。 3.腳板外旋肌肌力訓練:腳踝扭傷的例子中,以腳板內翻扭傷佔絕大多數 ,所以扭傷的組織均以外側為主,產生的結果,就是外側的韌帶較鬆、肌力較弱。相對的,就要以訓練腳踝外側的肌肉力量來代償鬆掉的韌帶。 除此之外,依照個人狀況以及需要的不同,物理治療師會設計不同的運動以及訓練方式,以期能使盡快恢復腳踝的功能並預防再次的腳踝扭傷。 腳踝扭傷的預防 美國曾有一項針對高中學生進行的研究調查,發現在兩千多位的運動員中,腳踝關節受傷的就佔了百分之十四,而其中百分之八十五的腳踝受傷都是扭傷。所以在運動時,不管是曾經扭傷過或者需要經常活動的人,預防腳踝扭傷都是一個很大的課題,要預防腳踝扭傷,可以四個方向著手: 1.合適的鞋子:鞋子介於人體腳板與地面之間,緩衝下肢對地面之間的緩衝力,提供下肢適當的穩定性與貼地性。 2.良好的場地:良好場地的維護往往比選擇一雙合適的鞋子更重要,腳踝扭傷的禍首也往往僅只是一顆石頭、一塊突起的小泥巴或是一個坑洞。 3.腳踝的保護:對於腳踝曾扭過傷的人來說,預防再度扭傷是相當重要的,可以貼紮或是護踝的方式來保護踝關節。 4.恢復踝關節的功能:再多外在的保護,還不如自己有能力來控制預防腳踝扭傷的再發生,可以前所提的『拉筋運動』、『本體感覺訓練』、『腳板外旋肌肌力訓練』來達成。 對於腳踝扭傷的物理治療與預防,如果還有其他的疑問;或是需要針對特定單項運動或活動的加強訓練,可請教專業的醫師或物理治療師,我們將會很樂意地為您解答 ! 五十二歲的張太太深受肩膀疼痛的困惱已有三個月之久,不止日常生活受到影響,連晚上睡覺都疼痛難耐。她很難為情地告訴我,她現在連扣內衣都有困難了,不知道如何是好?只好求助復健科。 張太太患了典型的「冰凍肩」(Frozen shoulder),即俗稱的「五十肩」。肩關節是全身活動度最大的關節,肩關節囊內的關節囊液提供了最佳的潤滑,使關節活動順暢;「原發性冰凍肩」是指不明原因而導致關節囊發炎、粘連,肩關節活動度明顯受限。因多發生於五十歲左右,尤其於女性居多,故又稱為「五十肩」。 「五十肩」臨床症狀開始均為明顯肩痛,病人甚至睡覺時也無法緩解,而之後兩、三個月內漸漸出現肩關節活動度明顯受限,手無法完全抬高、無法梳頭、無法穿內衣、拉褲子……等,甚至出現肌肉萎縮、無力,日常生活更受影響。其病理上的發現就是「粘連性關節囊炎」!
除了「原發性」五十肩外,還有所謂「次發性」五十肩,常見於中風、頭部外傷、手外傷、肩關節肌腱斷裂患者,因患部長期無法正常活動導致關節囊發炎、粘連,甚至糖尿病與巴金森氏患者也是好發的族群。 針對「五十肩」的治療,急性期首要控制發炎,降低疼痛。非類固醇口服消炎藥配合局部治療,如短波、超音波、向量干擾等,必要時甚至施行關節內類固醇注射,疼痛症狀將可控制下來。然而,關節活動度的恢復,仍是要靠「運動治療」│ 這也是五十肩的復健治療中不可或缺的一環。運動治療包括患者主動性的關節活動訓練,如用手攀爬牆梯、旋轉肩輪……等。甚至配合物理治療師施行肩關節牽拉運動及鬆動術、肌力與功能訓練,才能真正恢復肩關節的活動度與肌耐力。治療「五十肩」的致勝關鍵最重要就是患者對於自主運動的配合度! 並非所有肩痛都是五十肩!頸椎退化性關節炎合併神經痛,肩關節肌腱發炎、斷裂,心血管疾病,癌症合併骨頭轉移等均可能引起肩關節疼痛。臨床醫師仔細的評估與檢查是相當重要的。 你有可能罹患了「五十肩」嗎?如果你有肩痛的問題,試試下列的動作: 一、肩膀上舉,肘部彎曲,用手延著後腦杓去摸另一側的耳朵。 二、手反背在身體後側,手背朝前,用中指指尖去摸對側肩胛下緣。 三、手平舉上抬 至最高點,掌心朝內,手臂應可與頭部、身體側面連線於同一平面上。 上述動作,即使另一側好手協助也無法完成者,就可能要懷疑是否有「五十肩」了。即早就醫治療,才能避免「冰凍歲月」的困擾。 李伯伯今年65歲,剛開始他只覺得容易疲累,左手偶而會不自主的抖個一兩下,體力好像越來越差,剛開始他並不以為意,但漸漸地他的左手抖動的情形的越來越嚴重,臉頰、肩膀和手腳也覺得比較僵硬,而且走路也越來越慢了……….,經診斷,原來李伯伯患了所謂的巴金森式症。 什麼是巴金森式症(Parkinson’s disease)呢? 巴金森式症主要是因為大腦內缺乏某種特定神經傳導物質,即多巴安所引起的,他會造成的症狀如:休息時肢體會不自主的顫抖(特別是上肢)、肌肉會呈現僵硬的情形、行動緩慢等……. 。
休息時肢體會不自主的顫抖(resting tremor): 這個症狀是最早被巴金森式症患者所注意到的,通常是由一手或一腳開始,靜止時的顫抖是指病人在休息的狀態下(如:坐著、躺著、站著時),手或腳會不自主有節奏、規律的抖動,大約1秒抖動5-6次(即類似數鈔票(手)的動作),肢體抖動的強度會因壓力而變化,所以在睡覺時這種不自主的抖動會消失。 肌肉僵硬(rigidity): 肌肉僵硬是指肌肉長時間保持在收縮的狀態—即使是在休息的時後。而最常發生肌肉僵硬的部位是在軀幹及四肢,因為肌肉僵硬、變形讓病人頸部容易向前彎曲、駝背、彎腰;加上手肘、膝蓋及髖關節的彎曲,使病人容易呈現「彎腰駝背」,的不良姿勢。 行動緩慢(bradykinesia): 身體的動作緩慢,起始一個新的動作時會有困難、較難停止正在進行的動作,或執行協調性的動作困難,而且容易覺得疲勞。病患說話時候的聲音常越來越小、音調缺乏抑揚頓挫、聲音會有抖動的情形。走路時手的擺動、眨眼、吞口水、姿勢的調整等動作會減少,缺乏臉部表情,笑容減少或消失,眨眼和眼睛轉動也會較少,像在瞪人一樣,會形成所謂的撲克臉(面具臉) 。另外還會出現如:小碎步、匆促或拖曳的腳步。而且因為病患駝背的姿勢會使得他的重心一直往前移,再加上調整姿勢的能力喪失影響平衡,因此病患很容易跌倒受傷。 因為症狀的影響使得巴金森式症患者的關節、四肢漸漸僵硬,關節能活動的角度減少,臉上的表情減少,手或者是腳不停的顫抖,更嚴重的是日常生活的活動多數要別人幫忙或完全靠別人來完成,不僅造成心理上,也造成心理上的問題。 因巴金森式症是一種進行性的疾病,在復健上職能治療師最主要的角色就是: 增進或維持患者功能:藉由教導病人一些放鬆技巧,如:深呼吸的運動、按摩身體四肢的肌肉、熱敷放鬆,再加上簡易的肌力、耐力訓練,如:踩腳踏車、走跑步機,來增加肌肉耐力,另外也可請治療師設計一些伸展體操,來增加病人的關節活動度,減少肌肉僵硬及非自主運動減少所帶來的影響 (例如:雙手拿毛巾的兩端,手肘伸直,盡可能的將手舉高、雙手往兩旁擴胸運動、雙手交替往上方移動、雙腳向上抬腿運動、走路跨越障礙物….) 。即使對於較嚴重患者,也可配合藥物治療及復健運動,盡可能維持患者原有的功能,減緩惡化! 減少疾病對心理所帶來的影響:對家屬、照顧者及病人進行衛教,於教導關於巴金森式症的病程、症狀及對病患的影響,使病人得到一個良好的支持系統。並增進及調整病人的興趣,讓病人能夠滿足其社會心理的需求。 協助患者日常生活的獨立:教導病人養成良好的運動習慣及正確的姿勢,如:避免彎腰駝背及走路時要配合手臂的自然擺動或由床上坐起時,先翻身後側身坐起,克服疾病對日常生活上所帶來的影響。另外較重要的是,職能治療師會提供個案在家居環境上的建議..…例如:環境設施的改造(例如:床的高度勿太高:坐時膝蓋呈90度的高度、馬桶旁加扶手或馬桶座加高、居家良好的照明設備以防跌倒) 、器具的購買(如:吃飯時所使用的防滑墊或加重湯匙、洗澡時使用的長柄刷、走路時使用的協助器具…..) ,讓病人能安全及方便的從事每日的活動。 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並且加上家人的支持與醫療人員的合作,即使巴金森式症到目前還無法治癒,相信病人還是可以擁有一個很好的生活品質。 75歲的周媽媽平日笑臉迎人,年紀雖大,走路還相當俐落。今天,卻倚著”ㄇ”字拐,眉頭深鎖,舉步維艱,進入診間。她說,兩天前孫子騎摩托車載她,只是經過一個有窟窿的路面,震了一下,她的背部即便突然一陣劇痛難忍。這兩天症狀越來越厲害,連在床上翻身都痛,她只好在家人陪伴下前來就醫。周媽媽的背部,於胸、腰椎相接處確有明顯敲痛點,疼痛還往前蔓延至前下腹部,χ光檢查發現第12節胸椎壓迫性骨折,而各節脊椎也已有明顯的骨質疏鬆。 骨質疏鬆症隨著壽命延長、人口老化增加,已成為不容忽視的老年疾病。好發於停經之後的婦女,尤其是停經之後最初兩年內,骨質將明顯流失,一般認為與婦女荷爾蒙缺乏有關,而體型過瘦、青春期鈣質攝取不足、白種女人一般也是較好發的族群,因為骨質疏鬆平日幾乎沒有症狀,而容易被忽略;又年紀大平衡不佳,一不小心跌倒,常導致大腿髖關節、手腕及脊椎骨折。若因而臥病,喪失正常活動能力,患者便可能產生長期臥病之併發症,如肺炎等而死亡。所以,骨質疏鬆是不容忽視,無聲無息的流行病及殺手!
脊椎壓迫性骨折在發生初期,患者應儘可能臥床休息,降低脊椎的受力,適當使用非類固醇消炎藥、止痛劑,以緩解症狀。急性期的冰敷及之後的熱療也有幫助,至翻身不痛時,需穿著背架儘快起來活動,以免長期臥床之併發症。患者開始步行時,可以柺杖支撐以降低脊椎受力。鼓勵患者深呼吸以維持胸廓活動度。背架穿著約三個月,壓迫性骨折恢復穩定後,便可逐步減少背架穿著時間。鼓勵患者開始做一些伸展運動、肌力訓練以恢復正常活動能力。 「預防勝於治療」,骨質疏鬆的預防應從正確的飲食、運動觀念著手。二十五歲以前是「骨質增生期」,青少年應有足夠的鈣質攝取及運動,以增加骨質密度。懷孕期、停經後婦女鈣質需求更大,可考慮添加鈣片補充。適當的日曬提供維他命D3,可促進腸道內鈣質吸收。運動以觸地性活動,如走路最佳,可鼓勵老人家每天走路半小時到一小時。居家環境注意安全、止滑,夜間照明要夠,避免意外跌倒。對於停經後婦女,可考慮接受一次完整骨質密度測定,以了解自己的「骨本」而提早預防。已發生壓迫性骨折患者,可考慮長期使用促鈣吸收劑,以強化骨質密度。 「家有一老,如有一寶」,家中長輩的健康是我們最大的幸福,也需要多予以關心。認識「骨質疏鬆症」並提早預防,絕對可以減少意外發生,避免長期照護的巨大家庭及社會成本! 小朋友應該幾歲開始握筆呢?甚麽時候學寫字比較好?相信這是許多關心自己學齡前兒童的家長心中的問題。有些幼教老師及家長會主張孩子不要太早拿筆,因此造成有些小朋友快上小學了,也還不太會握筆;但也有些家長會過早要求孩子學習寫字,導致孩子一見到紙筆就很討厭。 由於寫字是一種複雜的技巧,依兒童發展的觀點,孩子在學習寫字之前,需要先發展好「寫字準備技巧 (writing readiness skills)」 。所謂的寫字準備技巧包含了多項知覺動作的整合,包括:視覺認知,手眼協調,視覺動作整合,動作計畫能力,掌指操作、握筆能力及寫字力道大小等。如果過早要求小肌肉及手眼協調能力尚未發展成熟的小朋友學寫字,會令他們倍感挫折,甚至影響到他們以後學習寫字的興趣及動機。因此,要讓孩子學寫字之前,必須先了解孩子是否已具備好寫字準備技巧。當小朋友的手眼協調及小肌肉發展已稍為成熟, 可以畫出基本的九個圖形(垂直線、水平線、圓圈、交叉、右斜線、正方形、左斜線、斜線交叉、三角形)時, 就表示他已經具有寫字準備技巧了。這時,可以視孩子的個別能力,教導他一些以直線、橫線為主,或結構簡單的中文字。
在國外的小朋友大約5歲左右可以寫自己的名字,國內孩子則大約在6歲左右。由於國字和英文字母的不同,國內的小朋友學寫名字,除了在手功能上的發展需夠成熟,在視知覺、空間概念方面,也要能正確辨別,尤其名字筆劃複雜的小朋友,就比其他同伴辛苦。家長若了解孩子學寫字的過程後,相信會較能接受孩子的寫字能力發展,不勉強孩子一定要在上小學前學會寫自己的名字。 哪要如何幫助孩子發展寫字準備技巧呢?家長們會發現10個月大的小寶寶就有以(提籃)原始抓握方式,握著粗粗的蠟筆在紙上塗鴉的能力。這時候就可以開始手部精細動作的訓練,而這也是寫字準備技巧的基礎之一。很多增進手部精細動作及促進單獨手指動作(isolated finger movement)的遊戲都是很好的練習,例如指畫或用手指在沙盤、豆豆盤、米缸畫形狀。讓孩子玩粘土、用鑷子夾豆豆、撕貼畫、試著把橡皮擦、10元硬幣由手掌移動到手指尖,或由指尖移動到手掌,都可以加強小肌肉的控制和力氣。此外, 可為孩子準備較粗的蠟筆讓他玩畫畫、填色、劃綫、連連看的遊戲,這可加強孩子熟悉握筆及基本筆劃的練習。針對空間慨念及左右分辨的建立,可讓孩子多看玩積木、拼圖、看圖冊、玩用玩具車左右轉的遊戲 。家長在訓練時,要緊記以誘發孩子的興趣,令他主動參與,這樣的學習效果會比被強迫灌輸好得多。有了正確的觀念,讓孩子學得愉快,家長也會教得輕鬆喔! 三十歲的林小姐進到診間,一臉愁容,在電腦公司任職的她已有兩個多月右側頸部、上背酸痛且右手臂酸麻,即使晚上睡覺也無法緩解,這個症狀已經明顯影響到她的日常生活與工作。尤其她對工作的認真與執著,更使她感到力不從心而苦不堪言,認真女人的美麗背後,其實也付出了相當代價! 在日益繁忙的現任生活中,相信大多數人都有過肩頸酸痛的經驗。但是,因為初期不會明顯影響到工作或生活,所以一般人不會因此而就醫,總覺得是工作太累了,休息一下就會好,久而久之,只會使酸痛的情況愈趨惡化。 一般來說肩頸酸痛的範圍有的只侷限在後頸部,上背部,嚴重的則蔓延至肩膀、上臂、前臂,甚至手指或頭部。其餘可能還有感覺異常、胸痛、暈眩、噁心等症狀。
導致頸肩酸痛的原因很多,最常見的就是頭頸部姿勢不良、上肢過度使用所引發的「肌膜疼痛症候群」。現代上班族使用電腦機率很高,常見的不良姿勢是彎腰駝背、頭往前傾,這種長期的不良姿勢使頭部偏離了身體的重心線(正確的身體的重心線是:側面觀時,保持耳朵、肩膀及骨盆在同一線上),使得頸部、上背肌肉疲勞,肌纖維強直痙攣,循環不良引發局部肌肉緊繃,甚至成硬塊,及轉移性疼痛至手臂、前胸、頭部等。 患者就醫時,常問及這些症狀是否跟「高血壓」、「高血脂」有關,其實這些內科疾病平時反而沒有特殊症狀,肩頸部的肌膜疼痛症候群最常見還是與姿勢、壓力(工作緊張、忙碌)有關,不良的姿勢常是青少年在學時期即逐漸養成,不正確的工作檯面、電腦及鍵盤的擺位也常對肩頸造成太大的壓力。 臨床治療常會配合使用非類固醇消炎藥、肌肉鬆弛劑改善發炎症狀,而復健治療,包括熱療及局部深層電療常可有效緩解肌肉痙攣、改善循環。必要時甚至可以配合頸部牽引延展長期緊繃的頸部及上背肌肉。 除了藥物及復健治療外,最根本的治療及預防復發還是必須留意: 一、適當的變換姿勢及休息:半小時的電腦操作、閱讀後,應離開座位稍事休息。 二、正確的電腦擺位:電腦中心螢幕應置於眼睛往前平視俯角十五度處,不可偏左或偏右,鍵盤的理想位置應於桌面下,防止雙肩過度聳起,下巴不可前傾,須保持頭部於正常擺位。 三、適度運動:有氧運動(如游泳、騎腳踏車)可有效疏解壓力,且兼具改善局部循環的效果。拉筋運動,在局部熱敷(濕熱較宜)二十分後,以手跨過頭頂,握住後腦杓往側邊及左下、右下四十五度角斜拉,直至頸部及上背微緊,持續三十秒,重覆四次可降低肌肉痙攣。 四、保持心情愉快、放鬆,更是告別肩頸「肌膜疼痛症候群」的不二法門哦! 王小姐的孩子在幼稚園時,老師多次反映孩子的衝動控制問題:無法在座位上安靜的坐著,常常繞著教室跑、發出怪聲音、無法控制自己,打人、踢人,對某些事物非常堅持…。王小姐積極的帶著孩子遊走各大醫院,尋求治療,但是,成效卻不大,上了小學,問題更加嚴重。經醫院的心理師建議,王小姐才覺察到可能是自己的情緒困擾導致兒子的情緒困擾。 為了孩子,王小姐開始尋求自己的心理諮商。在心理諮商中,王小姐瞭解了自己生活中的壓力是如何影響自己的情緒,自己的情緒又是如何的影響孩子;而孩子的不適應行為又加重自己的壓力…,如此,便成為惡性循環,使得問題越來越嚴重。透過在諮商中抒發與探索自己的壓力,以及學習更有效的親職方法與技巧,王小姐發現自己情緒穩定多了,孩子的情緒也慢慢的穩定下來。而更奇妙的是,除了王小姐自己和孩子的情緒都較穩定之外,夫妻關係竟然也有很大的改善!
王小姐在諮商即將結束時說:「謝謝你(心理師),如果不是來跟你『上課』(諮商),我早就崩潰」。而身為諮商心理師的我,帶著敬佩與尊敬的心情,欣賞著這麼一個用心、努力的媽媽。王小姐曾說:「謝謝我的孩子,孩子是來幫助我的,如果不是他,我就不會來上課(諮商),也就不可能有這麼大的改變。」多麼美麗的畫面!原本很受苦的經驗,王小姐是這麼的努力,透過誠實而勇敢地正視自己的問題,並且,為自己的問題的解決與改變負起責任,王小姐成功地幫助自己轉化這個受苦,以正面的角度來看待這個婚姻與親子經驗,並從中得到很棒的力量!而諮商心理師的功能與角色,就是陪伴著王小姐,幫助王小姐抒解生活的壓力,探索其情緒問題的根源,引導王小姐學習更有效的處理問題的方法、更有效的教養孩子的態度與方法。 不可忽視的親職教育 「親職」是一輩子要學習的功課,關愛孩子且負責任的父母會發現,自己是需要陪著孩子共同成長的;惟有正向樂觀的父母才能教育出快樂成長的孩子。「諮商」是學習更有效的情緒管理,與學習更有效的問題處理方法的管道。 感覺統合是70年代由美國的一位職能治療師所提出的,其理論主要是藉由腦來組織感覺訊息,並且對環境產生適切反應,這(感覺-反應)過程是一切成長學習的基礎。 當一個胎兒在母體開始發展時,他即開始接受來自外界的刺激。因此一個兒童的發展必須具備下列要素: 一、前庭系統 此系統可以使人維持身體在空中的位置,姿勢性的肌肉張力,平衡能力以及頭部活動時視野之穩定。當胎兒在母體的羊水中時,由於母體不斷的進行活動,間接的胎兒也得到了前庭的刺激;根據研究指出,若母體在懷孕六個月以後能夠每日有機會坐在搖搖椅上時,胎兒也會得到較多的前庭刺激。
二、本體感覺系統 此種系統的接受器存在於肌梭、關節中,可以提供對於身體的位置判斷、動作的速度、力量之大小。 三、觸覺系統 存在於人體的皮膚中,分別對於冷、熱、痛、壓力等感覺進行感應。因此可以產生辨別性或保護性功能,若遇到危險時會躲避。 四、視覺系統 可接受來自外界的資訊,並且將此資訊帶至大腦中進行全面的組織及統整之後再儲存。 五、聽覺系統 此系統是接收來自環境中的聲音,並且結合大腦中的記憶儲藏庫來加以解讀或建檔。 透過上述幾項基本發展要素成功的整合之後,兒童可以逐漸發展出身體的姿勢、維持平衡的能力、重力安全感、眼球動作等。更進一步的整合之後,建立身體的協調性動作計劃能力與情緒穩定的控制、手眼協調、基本認知能力發展成熟後,兒童的自信心、自尊、組織能力、專注力、抽象思考與理解能力等自然也就水到渠成了。 感覺統合失調的小朋友,常會出現下列所述的行為: 1. 對觸覺、視覺、聲音等刺激有過度敏感或不敏感的現象 例如:不喜歡洗澡或洗頭髮、對標籤過度排斥…等等 2. 活動量不尋常的高或不尋常的低 例如:在家裏喜歡無目的性的跑來跑去…等等 3. 協調障礙 例如:進行活動時動作緩慢或各動作配合度差…等等 4. 行為組織能力差 例如:不會自己玩玩具、行為較被動、生活散漫…等等 5. 語言動作發展遲緩或學業成績落後 例如:學習緩慢、注意力差、不適當的語言表達方式…等等 6. 自我形象差 例如:分不清楚左右邊、對於本身器官或肢體位置混淆…等等 7. 特別喜愛或害怕旋轉及速度快的活動 例如:到遊樂場特別喜好或害怕玩具旋轉性或加速性的活動…等 8. 極度怕高 例如:不敢爬樓梯、坐電梯、或站在離地面有點距離的地方 9. 人際關係差不喜歡與他人互動 例如:在團體中總是站的遠遠的、不知道如何與小朋友玩耍、常有暴力情形出現 10. 在家裡常出現自傷行為,喜歡原地打轉或常出現漫無目的的行為 例如:在室內跑來跑去、喜歡摳傷口、流血了也不知道 在上述情形出現時建議家長及早帶小朋友至復健專科診所,經醫師診察後,由專業的職能治療師進行感覺統合的評估,針對小朋友的年齡及發展情況,找出問題所在並進行治療。及早改善兒童行為,學習人際關係,幫助您的小孩踏上美好的人生。 「我們家小傑上一年級半年了,注音符號拼音還有問題,簡單的國字也會左右顛倒。老師說他好動、專心度差。其實他在幼稚園就老是坐不住,動來動去。親戚朋友還告訴我,聰明的孩子本來就比較好動。現在,我卻越來越覺得不對了,他這樣子,怎能好好學習呢?」林太太一臉焦慮的對我傾訴,一旁的小傑看起來一臉慧黠,怎麼也不像是個低成就的小孩。 事實上,不少這樣的小朋友,讓老師、父母傷透了腦筋,這些孩子智力不差,卻可能抄寫常漏字,數理能力奇差,極易分心,防衛性強(討厭被人觸摸),或衝動控制差,人際關係不佳,甚至平衡感不好,常容易跌倒‧‧‧,智力檢查、神經檢驗各方面都沒有問題,家長不禁要問,我的小孩到底怎麼了?事實上,越來越多的研究發現,這類學習障礙、過動的小朋友常有所謂「感覺統合失調」的問題! 依據神經生理學而言,所有外在刺激經各種感官(包括視覺、觸覺、聽覺,甚至平衡覺、運動覺)傳入腦部,須經過中樞的統合過程,而呈現出適當的動作反應。就像電腦接收訊息、處理指令做出適切反應一樣。若其中通路出了任何問題,便會有差錯。如某些小朋友前庭抑制功能不良,稍為旋轉、爬高就很害怕;前庭刺激不足的,則隨時動來動去,無法坐定;有些小朋友則觸覺防禦,不願讓人觸摸,情緒不穩定。有些即使視覺正常,神經通路卻有障礙,常把「6」寫成「9」,「朋友」看成「有朋」。引起「感覺統合失調」的原因,仍無一致的結論,然隨著都市高度發展,小朋友活動空間越行狹小,加上許多幼兒從小一直單獨與外傭、祖父母相處,只以生活需求為照顧重點,減少了許多主動觸摸、探索與學習的機會,這種「刺激與經驗的剝奪」卻是不爭的事實。
所謂感覺統合治療即是專業治療師確實針對腦部整合功能上有缺損不足的部分,透過活動設計,誘發小朋友自發性發展出適切的反應行為,達到治療的目的。在此過程中,家長的角色非常重要,必須瞭解治療的原則與目的,在家中是否密切配合活動的執行,更是成敗的重要關鍵。有些家長一味只要求小朋友專心、成績好,諸不知感統治療如同蓋房子、砌磚頭,一個個的基本能力整合好後,整體的好表現自然水到渠成,適切鼓勵絕對優於斥責! 提出感覺統合學說的美國艾爾絲(Ayres)認為,如能透過適當的活動獲得感覺運動的經驗,對小孩子日後讀書、寫字等認知學習、改善人際關係、保持情緒穩定及適應社會等,均會有極大的幫助。而目前健保為照顧學習障礙兒童,也已將「感覺統合失調」列入給付,減少了家長的負擔,無疑是項福音!透過專業的審慎評估,確實找出小朋友的問題,早期介入,早期治療,有助於他們在往後成長的路上更加平順! 通常最先出現在失智症患者身上的是短期記憶力的喪失,才剛吃過早餐,過一會又忘記了,重複做相同的事情。由於患者經常會忘記進食、喝水,以致造成營養的攝取不足及電解質不平衡的情形,所以照顧者必須幫患者養成定時進餐及喝水的習慣。有些患者會忘記上廁所、穿衣服、刷牙、洗澡…等,這些日常生活中我們習以為常再自動化不過的事了,導致對他們的身體健康及自尊造成很大的影響。因此家人可幫患者準備一本記事簿,將所過的事或等一下要做的事紀錄下來,如此即使患者不記得是否自己做過或者等一下要做的事,都可以看記事簿來彌補記憶力的喪失。 另外在其他方面也可依下列方式提醒患者: 1. 上廁所……要養成大小便的習慣,在廁所的門口貼上明顯的記號,以防患者找不到地方。
2. 穿衣服……有些患者會失去依照天氣的冷熱來搭配衣服的能力,有的更會對某件衣服有偏執,每天一定要穿那件衣服,不肯換洗,照顧者應該適時的提醒患者加減衣物,對於有偏執傾向的患者可以將同一款衣服準備多件替換。 3. 刷牙……患者可能會忘了刷牙,或者忘記某個步驟,如:如何將牙膏蓋子打開,這時照顧者可幫患者規劃一個時間表來提醒患者,或者做一些圖卡來教導患者如何刷牙。 4. 洗澡……有些患者會忘記自己洗澡了沒,有些忘了如何洗澡,有些則是不願意洗澡,這時照顧者同樣可幫患者規劃一個時間表來提醒患者,或者做一些圖卡來教導患者如何洗澡,對於不願意洗澡的患者,要找出他不願意洗澡的問題在哪,是不是因為不會洗所以不願意洗澡,或者還是有其他的原因,並且想但法解決。協助病患洗澡的同時,請不要忘了他們的自尊及隱私權,照顧者盡可能的當個監督者的角色就好,不要因為覺得患者做不好就樣樣幫他做,這樣反而會降低他們的能力,患者需要適時的社會環境刺激,這樣他們的能力才不會退化的太快。 5. 環境的安全……提供失智症患者一個舒適及安全的環境是非常重要的,失智症的患者容易因為忘記回家的路而走失、迷路,再加上患者失去自我照顧的能力,而且身上又如果沒有證件可以查明身份、聯絡家人,我們可以想像這樣會對他們造成多大的危險性。為了預防這樣的情形發生,可以讓患者戴上有名字的手鍊或項鍊,身上帶著緊急連落電話或者在患者的衣物繡上姓名聯絡電話等……,就可避免上述的情形發生。 照顧失智症患者是非常需要耐心及毅力的,但在照顧患者的同時請不要忘記盡可能的讓患者自己完成,照顧者只要提供適時的協助就好,藉此來建立患者的自信心及維護他們的自尊。 這幾年來,由於父母親的教養觀念改變,以及教育水準普遍的提升,『感覺統合』這個名詞,經常被使用,而且也越來越常被大家所提起;例如:幼稚園的課程規劃當中,常常可以聽到以『感覺統合』為號召的課程內容、各種遊樂場所或是坊間各種學習教材,也常常聽到推銷者一再強調『感覺統合』的重要性及有效性、甚至有許多的老師及家長,也經常將學生不聽話、上課不專心、學習能力緩慢歸咎於因為他們感覺統合有問題。 但是究竟這些小朋友,是不是真的都有感覺統合障礙的問題呢?而這些以感覺統合為號召的活動,真的對所有的小朋友都有鞤助嗎? 很多人以為,所謂的『感覺統合』就是衝滑板、盪鞦韆、球池、跳床、對牆推球….等等的活動;但是曾經接受過正統感覺統合治療的家長應該知道,『感覺統合』其實是一種誘發神經適應化的過程;而上述各種活動,不過是職能治療師在進行治療過程中,所使用的一種活動媒介。
而真正的整合治療過程,應該先由「職能治療師」進行評估之後,確定小朋友的問題;職能治療師再根據每位小朋友的問題所在,來設計活動內容;而整個活動過程,也儘量是以活動或遊戲誘導的方式來進行,而不是制式化的強迫規定衝滑板50次、對牆推球100次、或是跳床200下…..;上述的活動方式,其實比較像是一種運動,若要說到它和『感覺統合治療』比較,這種方式缺乏個案參與的主動性及提供個案表現適應性反應的機會,當然它也就無法有效的提供療效。 那麼,到底是哪些人可能會有感覺統合失調的問題,或者需要進一步接受治療評估呢? 一般來說,在生產前後曾經有腦部傷害,或是成長過程中有感覺經驗被剝奪情形的小孩 (例如:小朋友因為腦神經傷害而無法行走,導致他較少機會去操作或觸摸玩具、父母因為怕地板髒或東西不乾淨而不讓小朋友在地上爬行、玩沙、玩黏土……,因而造成他在動作發展上遲緩、觸覺敏感、或動作不協調…..),較有可能有感覺統合障礙的問題存在,也較需要接受進一步的評估;但是也有部分小朋友,可能會因為其天生腦部整合功能不完善,而造成他在感覺整合的過程有明顯障礙。 上述情形的個案,一般都需經復健科醫師及職能治療師詳細評估後,才能進一步確定個案是不是確實有感覺統合方面的問題;『感覺統合治療』它是一種以遊戲活動方式,來誘發小朋友成長的一種治療方式, 同樣一種活動器材,在不同的使用方式下,也會有不同的反應出現;因此當您在使用各種活動或器材,而想讓您家寶貝大腦達到感覺整合的效果時,建議您應進一步詢問治療師,免得不當的介入方法,反而造成不適應的情形出現(例如:原想使用感覺刺激讓小朋友活動量下降,但因為提供了不當的刺激,反而造成小孩的情緒過度亢奮…..)。 總之,當您認為您家寶貝或周遭的小朋友有任何發展上的問題時,請您一定要進一步與醫療人員商討,適當的針對他的問題來加以改善,千萬別讓您的『費心』變成了『廢心』。 二十五歲的小王,從國中時期就愛好運動,尤其是籃球。雖然已進入職場,每週兩次以球會友卻從未放棄。只是他從國中就容易腳踝扭傷的舊疾,似乎從沒有痊癒過,而且復發機率愈來愈多,連走路時,踝關節也愈覺不穩。最近連日豪雨濕氣重,似乎連腳踝也在抗議了。 在各式運動傷害中,腳踝扭傷是相當常見的,尤其是籃球、足球選手;而一般人即使在平日走路時,偶爾踩空,也會有這種慘痛的經歷,對於這種傷害,許多人常不以為意,而常常舊疾未癒,新傷復發,成為習慣性反覆扭傷, 影響運動機能與日常生活。 腳踝扭傷,輕者只是局部輕微疼痛,重者可出現整個足面瘀青、腫脹,甚至寸步難行。如同其他運動傷害的處理「R、I、C、E」是最重要的DIY:即休息、冰敷、壓迫、抬高。急性發作時,應立即休息,停止運動、比賽。冰敷是第一要務,可直接用塑膠袋裝冰塊或用冰敷袋放置疼痛處,以降低發炎反應並可有效止痛。冰敷可每兩小時做十五分鐘,至腫脹不再繼續增加為止。用彈性繃帶自腳趾近端開始壓迫包紮,壓力由下往上遞減,包覆超過腳踝,可防止出血、腫脹繼續增加。
很多民眾一扭到腳就猛力推拿,結果適得其反。切記不要施予不當的受力和按摩,可能反而加重發炎反應。可考慮暫時使用腋下枴杖,以避免走路時足部不當受力,影響復原,也可以避免恢復其中容易發生的再次扭傷。休息時,儘可能把腳抬高,可促進血液循環,降低踝部腫脹。持續的腳踝腫脹顯示內部的發炎組織液蓄積,常會延後組織癒合及復原,應儘量避免! 許多人對腳踝扭傷不以為意,其實外表單純的扭傷也有可能合併韌帶斷裂、骨折等可能性。應儘快就醫評估,以採取適當處理方式,以免延誤治療時機。復健治療,利用局部治療消除疼痛、腫脹,急性期即有相當療效。而腳踝扭傷的治療,不僅在解決疼痛,更要找出引起傷害的原因及預防再發的方法。場地、鞋子的不當選擇、 甚至足部的異常構造(如扁平足)都可引起反覆性腳踝扭傷。醫師會提供生物力學的評估,運動方式的選擇及建議,而受傷過的足部,關節活動度受限,平衡控制差,復健治療更需加強訓練其柔軟度、肌力及本體平衡感,才能防止再次的傷害! 由於生理的結構及人體細胞的不斷衰老代謝,當我們由壯年轉入老年後,有很多的身體狀況就逐漸呈現在一個衰退的狀態;其中包括了體力上的衰退、動作反應減緩、視力減弱、平衡能力差、記憶力差、各種慢性疾病的產生(例如:高血壓、中風、退化性關節炎、老年癡呆症、…….等等)、對事物的學習力及興趣降低、甚至是日常生活的角色失調等等的改變。 幾乎每年都會聽到很多的老年人因為發生意外傷害而就醫或致死,因此意外死亡在老人族群中,一直是台灣老人的十大死因之一。每個人家裡幾乎都有老人,但卻很少人會去注意到這群老人家由於生理上的改變,在生活環境上的需求;其實只要我們在環境中作一些小小的改變,就可以進一步來達到預防意外災害的發生;例如: 1. 浴室加裝防滑墊或塑膠地板,並且盡量保持浴室通風、地板乾燥,可減少因為地板濕滑,造成跌倒骨折。
2. 在浴缸旁加裝扶手,可減少因為站起時或移動時摔倒受傷。 3. 洗澡時盡量勿在一個密閉空間內進行;老人家單獨洗澡時最好將門稍微留一小縫隙,增加空氣流通情形,而且瓦斯爐避免裝在浴室內,避免因為窒息死亡或一氧化碳中毒。 4. 樓梯間或各通道之間裝以明亮的照明設備、睡覺時留一盞小夜燈,不要全部關閉,以避免老人家半夜起床時,因為撞到東西而發生意外。 5. 樓梯的階梯改以對比的顏色(可用對比色貼紙貼在上面)或在上階梯處,貼上一行防滑墊,來增加視覺差異度及減少滑倒踩空的情形。 6. 廚房所使用的器具,以能定時或有聲音回饋的設備為主;例如:有氣笛聲的燒水壺,使用的廚具儘量以輕巧的材質為主,來預防廚房災害的發生。 7. 記憶力減退的老人家若出門時,務必有人陪伴;若真不得已要讓其單獨出門時,可讓其隨身帶一小筆記本或卡片並將緊急聯絡人及住家住址寫詳細,以防走失。 8. 平常的用藥可以依照日期及服用時間將其一份一份分好並置放;或者可至一般容器店購買置藥用塑膠小盒,並依上述方式置放:減少藥物誤食或忘記服用的情形,而造成進一步的疾病症狀發生。 9. 冬天睡覺時請老人家穿毛襪睡覺,減少抽筋情形發生;並且盡量保持室內的溫差勿過大,剛起床時先在床緣坐一下再下床,可減少心血管疾病的發生。 10. 出門時盡量穿顏色鮮豔的衣服,可增加駕駛者的注意,而且在夜間要盡量避免外出;上下公車時可請人讓其先上及先下,避免司機因為突然開動所造成的意外 11. 吃飯時,食物勿切太大塊,並且避免和老人家一邊進食一邊講話、或一邊進食一邊進行其他的事情,以減少噎到的意外產生。 每個人都會老而且也都會進入老化的過程,其實只要在我們的生活環境中好好的觀察這些小細節,加以注意並且改善它,相信每個人都可以過著一個安全又有保障的銀髮生活。 許多人都有如此的經驗:為什麼我的腰老是「扭到」?不過是彎個腰、提個重物或坐久一些,反覆的背痛似乎已成了揮之不去的夢魘!其實,急性背痛的患者,經由積極的復健處理後,約八成在六週內均可復原,但這不表示已經痊癒。因為脊柱附近的核心肌群,並未因著背痛消失而復原。缺乏核心肌群這個「天然鐵衣」強而有力的保護,背痛自然容易反覆發作。 所謂「核心肌群」(core muscles)是指位於人體驅幹中央,負責保護脊椎的肌肉群,多為深層肌肉,包括腹直肌、內外腹斜肌、腹橫肌及連接各脊椎體的多裂肌,這些深層肌肉均無法透過一般性運動(如有氧、跑步、游泳、走路等)訓練。然其重要性卻無可取代!如果脊椎是帳棚裡的中心柱子,「核心肌群」便是穩定它,固著在地上的鋼索。鋼索若是鬆垮不穩,,柱子自然就容易搖晃傾斜了。核心復健就是透過主動運動的方式,加強核心肌群的力量,以保護脊椎的穩定度。目前醫學研究証明,恢復核心肌群穩定脊椎的功能,是預防背痛復發最有效的方法。美國芝加哥大學研究數百位背痛患者,發現經過核心復健訓練後,背痛復發機率的確可減少七成以上,成果令人振奮!
核心復健最早由德國彼拉提斯提出,他在十九世紀初自創「多效合一」的身體療法而以其名命之。最近在台灣各大書局均有許多相關書籍,似乎一下蔚為風尚,其實核心復健在這數十年來早廣為歐美舞蹈界及健身界所推崇,有塑身、減壓、平衡身心的顯著功效。在復健界更透過彼拉提斯對核心肌群的訓練,治療背痛及慢性肌膜炎等患者。此運動先將脊椎調整至正常的擺位,降低脊椎韌帶、關節的不當受力,在予以長期緊繃的肌肉適當的延展、改善循環、促進組織修復。而結合肌力的訓練,提供了脊椎、關節最佳的穩定度,自然可以減少進一步的傷害與關節的退化!運動前,先經由復健科醫師及物理治療師的專業評估,選擇適合個人的彼拉提斯復健運動,是最安全有效的運動方式。可以避免許多人因為參與一般韻律班、有氧舞蹈、瑜珈、健身房等所常導致的傷害! 經研究顯示女性朋友因核心復健所得的好處更是不勝枚舉,進入青春期,因女性荷爾蒙的作用,骨質的密度成長,核心運動可加強此作用,使骨質增生,以儲存〝骨本〞,相對降低停經後的骨質流失。女性也因荷爾蒙作用的關係,關節韌帶、穩定度相對男性鬆弛,然女性工作的負荷並不低於男性,核心復健使女性有更強的肌力來提昇關節穩定度,避免受傷。核心復健同時訓練骨盆底的肌力,對中年後婦女的尿失禁也有預防、治療的功效,更別論修飾身體曲線,使體態更完美! 現代人的工作壓力、生活困擾已造成許多肩頸酸痛、肌膜發炎及嚴重睡眠品質不佳等現代症候群!尤其電腦族的長期不良姿勢,更造成〝頸椎早衰症〞的警訊--即原本僅見於五十歲以上的頸椎退化症狀,已逐步年輕化。核心復健透過姿勢矯正,上背肌力的訓練,乃至壓力的釋放,是解決此類病症的根本之道! 小琪是一位國小四年級的小女孩,出生時經醫生診斷為左半邊麻痺型的腦性麻痺個案。因此從她滿三個月開始,小琪的媽媽就開始帶著她進行各種復健治療;一直到三年級的夏天,她才結束了物理復健治療,並且改為一個月一次的諮詢治療。但是小琪仍持續進行職能治療師為她所設計的手部功能訓練課程及日常生活功能,來加強其在課堂上對於學習工具,如:圓規、尺或剪刀的使用或是扭轉毛巾、使用電腦….等等的功能。 大偉就讀國小三年級,一歲時,因為誤食裝在可樂瓶中的農藥,雖然經醫生急救後撿回了一條小命,可是也因為腦部傷害的關係,造成了下半身的動作發展障礙;現在的他雖然可以像一般的小孩依樣走路、跑甚至是跳,可是他腦部所造成的傷害,仍然使得他在和人家碰撞時會跌倒、快速走路時也很明顯的可以看出他雙腳因為張力過強所產生的問題、而且在課業的學習上,腦傷似乎也影響了他的學習速度。
像小琪及大偉都是腦性麻痺的個案的一例,但是究竟腦性麻痺的症狀為何?種類是什麼?它的預後(預期恢復)情形又是什麼呢? 簡單的說,『腦性麻痺』是指嬰幼兒在出生前、生產中或是出生後,當腦部尚未成熟(幼兒的大腦在約五、六歲時會達到發展的巔峰,之後則漸趨成熟)之前,因為腦部的傷害,而造成孩童在動作功能發展上的缺失(例如:動作發展障礙、動作不協調、肌肉張力異常、……;有時也會伴隨著一些感覺神經傷害,如:視覺、聽覺或學習方面的損傷),而且這些動作發展缺失,是一種非進行性的永久傷害(呈穩定狀態,不會消失,也不會變壞或恢復)。 腦性麻痺的患者,因為身體動作表現的不同,可以區分為:半側肢體麻痺型、單一肢體麻痺型(身體任何一隻手或腳的動作失調)、四肢體麻痺型以及三肢體麻痺型;其所造成的動作障礙,則和大腦受傷的程度有關係,並非每一個案都相同。 當幼兒診斷為腦性麻痺確定之後,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早日進行復健治療課程;一般來說,在嬰幼兒出生後,就可以馬上展開早期療育的復健工作,先由基本刺激的介入,來誘發嬰幼兒建立其他的神經發展管道,並逐步根據其發展的情形,來進一步誘發他在動作及其他各方面的發展。 除了非常嚴重類型的腦性麻痺患者之外,對於受傷情形較輕微或介於中度的個案,只要父母親及主要照護者,能有耐心及毅力持續的幫個案進行復健活動,並且配合適當復健輔助器材的使用,相信個案都能成功的建立日常生活功能;而對於腦部較嚴重受損導致動作發展嚴重受限的個案,除了提供最基本的生理照護外,治療人員也需要為其進行詳細的功能性評估,並且提供適合他們的輔助器材(例如:呼吸器、氣墊床、電動輪椅、電腦---若個案仍有頭部控制動作時,甚至可以使用電腦與外界溝通……等等),使其生活的更有意義及尊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