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康復健科診所
  • 首頁
  • 醫療團隊
  • 門診資訊及聯絡方式
  • 疼痛管理
  • 診療項目
  • 專業課程
  • 衛教資訊
  • 兒童治療公告社群

彎腰駝背?脊椎側彎?

4/28/2021

 
   「醫師!我女兒老是彎腰駝背的,她是不是有脊椎側彎?」王太太帶著她那上小學五年級的女兒前來就診。隨著成長中的孩子姿勢、體態越來越受到重視,復健科門診中這類小病患有增多驅勢。只是在家長的觀念中,似乎彎腰駝背與脊椎側彎已被畫上等號,無形中增加了家長不少憂慮。尤其,坊間所謂「推拿」等民俗治療,又常將「龍骨(即脊椎)不正」掛在嘴邊,更增添了不少迷思。
   真正的脊椎側彎是指脊椎發生左、右方向的偏移,且合併椎體的旋轉。最簡易的評估方式是小朋友站立前彎,檢查者沿著脊椎切面而觀察是否有兩側不等高的情況,尤其在胸廓處,更可明顯看到肋骨兩側高度不一。脊椎側彎好發率約千分之三,多見於國小三至六年級女生及國中、高中男生,大多數為不明原因所致。在骨頭快速成長階段,脊椎角度容易惡化,因而在上述年紀的成長期,若發現有脊椎側彎者需密切追蹤至骨頭生長板完全癒合為止。

至於脊椎側彎的治療重點,主要以角度大小而定:

(一)、角度小於20度者,以運動治療為主。醫師、治療師會指導患者從事運動,以改善柔軟度、強化肌力,防止角度再惡化。三個月到半年應做規則追蹤。

(二)、角度介於20度至40度間,應穿戴背架,利用三點受力的原則防止角度再行惡化。運動治療仍應持續,除特殊治療性運動,游泳也值得推薦。

(三)、40度以上者,表示日後即使骨頭生長完成,因重力緣故,仍可能持續惡化,而長期下來造成胸廓變形,甚至影響心肺功能。因而,應考慮開刀矯正。

   目前越來越多小學在例行孩童健康檢查中已開始加入「脊椎側彎」的篩檢。對於早期發現有問題的孩童,而提早預防脊椎角度的惡化,確實相當重要,不可忽視!

   而絕大多數彎腰駝背的小朋友,卻與脊椎側彎無關,而是長期上背部肌肉張力過低,姿勢不良所致。在成長期約6個月大時,許多嬰兒喜歡做腹部貼地,四肢離地上抬,類似「飛機起飛」的動作,這對他上背部肌肉張力的誘發有很好的效果,以作為他近一步爬行的準備。父母應儘可能減少將嬰兒放入「學步車」,而剝奪其爬行的機會。臨床經驗發現,嬰兒期爬行經驗少的孩童較有機會日後變成彎腰駝背,「喪氣一族」!

   父母常問及「駝背帶」是否有幫忙?這類輔助器材的作用藉由「回饋」方式引導小朋友自行改善姿勢,無任何強制、固定,效果並不明顯。藉助運動,如游泳、抗力球、趴姿滑板、向上托球等強化上背肌力控制,有較好療效。國小高年級之後若持續姿勢不良,有些小朋友便開始出現上背疼痛等症狀了。若父母願意同時參與治療,可鼓勵親子共同參與「彼拉提斯」課程,這套在20世紀初創始的運動,目前在歐美受到相當重視,它透過脊椎周邊核心肌群的強化訓練,對姿勢改善有相當療效,已被視為「姿勢矯正」的神奇法寶!

都是腳型惹的禍

10/7/2020

 
   五十歲的李太太最近兩個月以來,每天早上一下床踩地時,腳跟便疼痛難忍。醫師告訴她患了中年後常見的腳底筋肌膜炎併跟骨骨刺。

   十六歲的陳同學是個籃球校隊,半年來,常常反覆腳踝扭傷。最近兩週,兩側膝蓋也開始疼痛。到復健科診所檢查,他被告知兩側膝關節的軟骨開始出現磨損、退化,腳踝的重覆扭傷也使踝關節呈現不穩狀態。

   臨床上,這兩位患者的問題都可能與錯誤的人體生物力學有關,可不能只被「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果然經過仔細評估,追根究底,他們的症狀竟然都是腳型惹的禍!
   在復健醫學領域中,生物力學愈來愈受重視,以雙足對身體而言,就像是房子的根基,當受力不均而有偏差時,上面的屋樑自然也就不穩了。這兩位患者都合併有先天前足內翻的腳型,也就是他們原有的腳弓在踩地時均消失不見(稱功能性扁平足),因而腳底筋肌膜被過度拉扯導致發炎,跟骨的肌膜附著處也因過度牽引而長出骨刺。

   足部問題常進而導致膝關節的不當受力,也會使得一些年輕的運動員出現早發性膝關節的退化-「髕骨軟化症」。而腳型的問題也使得踝關節受力不對稱而容易重覆扭傷!

   對於先天性前足內翻,矯正鞋墊是最佳的選擇,以期真正改善患者不正當的生物力學角度、改善症狀,但絕不表示穿一陣子後,腳型即恢復正常,故須長期使用。量身訂作的鞋墊,才足以完全符合個人腳型的需求。

   先天性的前足內翻所導致的功能性扁平足,一半以上有家族史。剛出生的小寶貝,足部圓滾,看不到任何足弓。足弓的發育期,主要是二至六歲。家中兩歲以上小朋友,若走路時內八或明顯扁平足,常喊足部痛,不願意走久、站久,應提早評估是否合併足部問題,六歲以前使用矯正鞋墊,有刺激腳弓發育,導正腳型的成效,六歲以後使用矯正鞋墊,可避免不正常的生物力學狀態。且配合足部小肌肉的多項運動訓練(如用腳指頭夾小彈珠、夾小手帕….),可預防隨著成長進入青春期後,出現層出不窮的足部及膝蓋問題。家長不可輕忽!

治痠痛用電療 只是跑到一壘    <聯合報>

9/27/2020

 
​許多復健科診所裡總是擠滿痠痛患者,對他們來說,電療熱敷已是他們治療疼痛的一部分,復健醫學會理事毛琪瑛指出,這些被動治療可緩解疼痛,但絕非唯一治療,應在醫師評估及建議下,持續適合的運動治療,保持正確的姿勢,才能逐漸遠離痠痛人生。

毛琪瑛說,電療、熱敷、徒手治療、運動治療、衛教,以及藥物、針劑或手術,都是治療痠痛病人的選項,武器眾多,對所有病人都絕不會是單一選項,更不能說「不是熱敷電療,就是徒手治療」,這種「二分法」是不對的。

所有物理治療用的電療、牽引治療等,是物理治療師學程中的重要課程。這些「物理治療因子」來做病人疼痛的處理,不管是臨床或是學理都有所依據,但不會是單一處理方式,而是整合上述眾多治療項目之一。也因為復健醫療機構在台灣的可親性,有機會讓病人得到更好的療效。


​(閱讀更多.....)

下背痛不一定骨刺作祟!2招核心訓練,打造不腰痛的穩定脊椎     <早安健康>

8/12/2020

 
腰痠背痛已成現代文明病,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曾發生過,甚至疼痛每天如影隨形。然而,提到腰痠背痛,一般人首先想到的對策就是「不動」、好好靜養,但其實愈是不動反而可能讓你愈痛、腰痛惡化!面對好像甩也甩不掉的腰背疼痛,還有哪些錯誤迷思?又該怎麼做才能真正擺脫疼痛呢?復健科醫師毛琪瑛通通有解!

腰背痛坐著休息最好?

「固定一個姿勢太久,對脊椎會造成壓力,甚至有研究報告說,只要你持續坐姿超過十五分鐘,腰椎軟骨壓力就開始增加」,毛琪瑛醫師指出,很多人以為腰背疼痛必須多坐著休息,其實長時間以不良姿勢久坐還可能使神經受到刺激壓迫,「反而可能引起更多肌肉的緊繃疼痛。」

(閱讀更多.....)

坐著不動15分鐘就傷腰!護腰姿勢最重要,一張圖看你會不會腰痛?  <早安健康>

8/3/2020

 
「我們復健科門診裡面,就診比例最高的就是下背痛患者,有研究報告指出,大概全世界八成以上的人,一輩子至少都有過一次背痛的經驗」,毛琪瑛醫師以溫和的語調,一語道破台灣人腰背疼痛的狀況有多普遍。

姿勢最重要!坐著15分鐘,腰椎軟骨壓力就上升

毛琪瑛語重心長地說,「看到這麼多下背痛病人,如果你要問我最重要的一件事情,我認為,姿勢是最重要的」。原來,我們怎麼站、怎麼坐、怎麼走、怎麼打掃、怎麼搬重物、怎麼運動,對於腰背健康都有著決定性的影響。

(閱讀更多.....)

深蹲反而腰痠背痛?2種深蹲法正確施力,不傷腰背更有效   <早安健康>

7/31/2020

 
腰背疼痛有多普遍?這答案不必問別人,你我一定都經歷過!專家指出,全世界有80%的人一生至少經歷過一次腰背疼痛,在台灣,下背痛也是骨科、復健科最常見疾病。

現代人習慣「坐式生活」再加上3C不離手,更助長腰背疼痛年輕化!現在就讓復健科醫師毛琪瑛帶領我們正確認識腰背疼痛,掌握預防改善的最重要關鍵吧!

(閱讀更多.....)

穩住脊椎骨盆,告別腰痠背痛!復健醫教你在家慢動作練核心   <早安健康>

7/31/2020

 
​人直立行走就是要空出兩隻手,可以有更多空間來從事更多的事情,「可是相對來講,腰椎就變成整個身體的核心部位,腰椎穩定度又跟骨盆非常相關」,毛琪瑛說:「骨盆要在一個正確的位置,不過度的前傾或後傾,因為骨盆上面就是腰椎,骨盆歪斜,又影響脊椎受力,其實他們是一體的」。

為了維持腰椎及骨盆的穩定,從背部到骨盆周圍的肌肉也必須足夠有力,其中以腹外斜肌、腹內斜肌、腹橫肌為主的核心肌群,就是一群掌控脊椎及骨盆穩定的重要肌肉。簡單來說,如果人是一頂帳篷,脊椎是撐起帳篷的柱子 ,核心肌群就是鋼索,可以將柱子穩穩固定在地上。

不必拉腰一輩子!練肌力讓身體回正,肌鬆緩痠痛

也因為疼痛通常可能和脊椎擺位不正有關,脊椎變形刺激壓迫到神經,神經問題引起肌肉緊繃導致腰背疼痛,毛琪瑛認為,當我們將脊椎、骨盆放回正確位置,可以讓身體適度放鬆,進而達到減輕神經刺激、預防緩解腰痠背痛的效果。但是該怎麼做呢?

(閱讀更多.....)

《自療健身》如何真正練到核心:仰臥起坐     <讀居>

11/25/2019

 

《自療健身》如何真正練到核心:對抗髂脛束摩擦症候群的局部肌群舒緩操(加強版)     <讀居>

11/25/2019

 

《自療健身》筋很鬆的人別再拼命拉筋啦     <讀居>

11/25/2019

 

拒做軟腳蝦 談退化性關節炎

11/13/2019

 
   五十歲的吳媽媽是個登山迷,從年輕時登遍百嶽高峰,到現在仍常和幾位知心山友爬近郊的群山。據她形容,每次登高望遠,總是「通體舒暢」!

   但最近,她的右邊膝蓋卻越來越不聽使喚了,且喀喀作響,每次下山時,她總覺得酸痛不已,而她平時習慣蹲跪處理家務,現在也變得困難了。一坐久要站起來,腳也無法馬上伸直。老公直笑她變成「軟腳蝦」了!今天到診所時,她的膝蓋甚至明顯腫、熱。醫師告訴她,是膝關節退化且合併急性發炎了!

   膝關節的退化開始是發生在膝蓋骨下方的軟骨因不當受力而逐漸磨損。在這階段一般的X光檢查仍是正常的。軟骨磨損至一定程度後,骨頭間少了足夠的緩衝、避震,X光片上就可以看到骨頭間隙變窄,鈣化骨刺生成了!

   如同腰椎,膝關節也是受力性關節,因而不當的動作及使用方式均可能加速其退化。例如:蹲跪的姿勢及下樓梯可使得膝關節各承受八倍及三倍體重的受力,而跑步、跳躍式的運動對於膝關節的受力自然也遠較非撞擊性運動(如游泳)來得大。

   膝關節退化並非年老長輩的專利,許多膝關節曾經受傷(包括十字韌帶斷裂、半月軟骨破裂等)的年輕運動員,在關節穩定度及肌力不足的情況下,也會發生早發性的膝關節退化。先天性腳型異常(如前足內翻併功能性扁平足)的人也會因生物力學的不當改變導致膝關節軟骨加速磨損及退化。

   膝關節退化的治療,以保守性治療為第一選擇。透過物理治療及消炎藥物控制急性發炎症狀。避免不當的受力是當務之急,包括蹲跪及下樓梯、跑步、跳躍等動作。量身訂作的矯正鞋墊則可以使前足內翻患者恢復正常的生物力學角度,對年輕患者意義尤大!

   許多患者常因膝關節疼痛而不敢正常行走運動,而導致體重增加及廢用性肌肉萎縮,進一步加重膝關節受力及退化,成為惡性循環的夢魘!選擇適當的治療性運動不但可以加強膝關節的穩定度,也能有效維持體適能與心肺耐力。游泳(尤其是自由式)及腳踏車(固定式可調阻力者較佳)是不錯的選擇!

   而簡單的四頭肌肌力訓練更方便在家執行:坐、躺均可。將膝蓋打直抬起,腳板上翹,感受大腿前方肌群明顯收縮,固定六秒鐘,重覆三十次,一天三回。肌力加強對於提供膝蓋穩定度很重要,絕對不要輕忽了!

   隨著年齡老化,您不一定要接受成為「軟腳蝦」,只要提早預防,注意保養,您可以向膝關節退化大聲說「不!」。

我不是媽媽,可是我有『媽媽手』

10/11/2019

 
   李小姐18歲,去年剛考上淡大;今年寒假她和班上同學一起到一家餐館打工,沒想到才工作一個禮拜,她就覺得手腕靠近拇指的地方不舒服;李小姐自己用冰敷之後疼痛雖然減緩了,但是三天之後,她卻覺得手腕又痛了,而且這次還比前幾天痛的更難受,有時還會出現像針在刺手一樣的感覺,嚴重時甚至連移動大拇指都很困難。

   李小姐在同學的陪同下來到了復健科,經過復健科醫生的檢查後,醫生告訴李小姐,她的情形就是一般所謂的『媽媽手』,”我還沒當媽媽,為什麼會得了媽媽手呢?”
   其實媽媽手並不是媽媽們的專利,它產生的主要原因是,病患長時間且重複性的將手擺放在『手掌向內、手腕往上』的動作----就像在抱小孩一樣的姿勢,所以這種症狀又稱作『媽媽手』;一般容易罹患的族群是…需經常進行掃地工作的清潔人員、常要端很重的餐盤或擦桌子的餐廳服務生、重複進行手腕移動(如:打蛋的動作)性質工作的人…..等等。而李小姐就是在餐館收盤子時,常一次拿太多餐具,超出她手腕的負荷,使得位於手腕外側靠近拇指處的韌帶發炎,產生了疼痛反應。

   而復健治療所提供的治療目標,首先就是由職能治療師依照病患手型製作副木(一種化學合成的材質,能提供病患患處強力的支撐,以保護或是矯正手部不適合的姿勢、動作),協助病患讓手腕韌帶處在休息的狀態;接著病患還要接受至少兩週的密集物理治療(一週三次以上,如:熱敷、電療、超音波或低能雷射…等),提供患處軟組織消炎鎮痛的功能,並促使軟組織放鬆;最後則要進行手部肌力的訓練(至少需持續進行一到一個半月),並且應避免韌帶進一步遭受重複性的損傷。

    媽媽手在發生初期,常常只是感到手部酸軟或是輕微疼痛,很多人會忽略它的嚴重性,一再重複進行不適當的動作,造成更嚴重的疼痛情形;因此當您發現手腕處有任何不適應的症狀出現時,請您立即就醫,並提供手部充分的休息,以免因為您的不在意造成韌帶發炎或更嚴重的手部傷害。

肌膜疼痛症候群

9/12/2019

 
   經過了農曆新年、元宵節、及學校開學之後,最近診所的病患又開始增多了。工作量大且重,加上又常用電腦處理許多文件,使得我也患了「肌膜疼痛症候群」,開始覺得肩膀容易酸痛、繃得很緊、精神也較不好,嚴重時手還沒有力氣抬高呢!

   相信有很多上班族、常作家事的媽媽們、美髮業者,都曾經有過類似的問題。到底什麼是「肌膜疼痛症候群」呢?一般常見的症狀為:
1. 脖子、肩膀兩側、或肩胛骨的部位會出現酸痛或疼痛的情況,且某一點壓下去會有特別痛的感覺。

2. 當休息或熱敷時,症狀會減緩;但當執行日常生活的動作一段時間之後,症狀會比較明顯。

3. 早上起床時會比較舒服,下班後或晚上要睡覺前比較不舒服。

4. 通常症狀不會傳到手臂或手指,除非症狀比較嚴重或是慢性的發炎。

還有一些屬於個人性的症狀,是會隨著每個人的工作性質、生活作息不同而有所變化。

   而「肌膜疼痛症候群」發生的原因乃是我們過度的使用肌肉或使用時的方式不正確所導致。當我們在執行某些日常生活動作,比如打電腦、用手機、低頭寫字、讀書、拿重物時,都需要用到控制肩膀及肩胛骨的肌肉。肌肉收縮時是繃緊的,休息時是放鬆的。我們常需收縮這些肌肉以應付生活中之動作,但卻忘記去放鬆他們,而且一用力便是一段很長的時間。用力時的肌肉會擠壓內部的血管,造成局部血液供應不足,無法代謝肌肉所產生的乳酸, 乳酸一但堆積,就易造成肌肉酸痛。想想以前跑完耐力跑的經驗,常常是腳痛了三、四天才恢復,就是乳酸快速堆積的情形。但耐力跑跑完了肌肉就有放鬆的時間,而你的肩膀並沒有,你每天還是會用到它。可惜的是我們卻不會注意這些痛的警訊,常是一忍再忍,殊不知當它變成慢性時,可能會壓迫到控制手部的神經,造成上肢肌肉力量不足、頸椎容易提早退化、還有可能會變成五十肩,所以提早預防是很重要的。

   平時需注意的是不要維持同一個姿勢太久,或是重複一個動作太久,休息時可做與之前相反的動作藉以減緩肌肉張力。肩膀可做的動作包括聳聳肩、轉肩、轉頭、伸懶腰等簡易的動作以放鬆肌肉,或是多熱敷以加速血液循環代謝乳酸。另外晚上的睡姿也很重要,因為睡覺時應是肌肉得到休息的時候,如果你發現早上睡醒時,脖子反而比較不舒服時,就是你要調整睡姿了。最重要的是,一但有上述類似症狀時,需提早尋求專業醫師或物理治療師的協助。

腳踝扭傷的處理與預防

9/5/2019

 
   說起腳踝扭傷,一般人可能都認為是個小傷。年輕的,球場上拐了一下,拍一拍肩膀,忍痛又上場廝殺;較注重身體的,或許到外面找個『矯骨師』給他『ㄑ一ㄠˊ』一『ㄑ一ㄠˊ』貼張藥膏了事。但這些都不是很正確的處理方法,殊不知雖然只是小小的扭傷,要是不處理治療好,小則往後再次扭傷的機會大增,大則容易導致下肢的生物力學結構改變,進而影響到其他的關節!

 

立即處置
   剛發生腳踝扭傷時,立即處置的正確與否,與後來痊癒速度有極大的關係,尤其是腫脹的程度,切忌在剛受傷48小時內去搓揉受傷處,因為會越揉越腫!而急性期處置的原則也很簡單,只要記住五字口訣即可--簡稱『PRICE』!

●Protect--保護預防再受傷

●Rest--休息避免再使用

●Ice--每隔兩小時針對患處作15分鐘的冰敷,持續24-48小時

●Compression--可以彈性繃帶包紮壓迫避免繼續腫脹

●Elevation--抬高患處以利消腫

   在做完立即的處置後,就應馬上找合格的醫師診治,以確定是否只是單存的韌帶扭傷,或是合併骨折、脫臼還有其他的軟組織受傷。


 

物理治療

   一般來說,扭傷的韌帶在2個星期就會痊癒,但這並不代表就完全好了,因為癒合的韌帶,強度已不如受傷之前,而且在受傷的當時,一些周圍的軟組織以及感覺細胞也同時跟著受傷並且喪失功能,所以必須進行物理治療以重建腳踝原有功能。

   在癒合期時,物理治療方面可以電療、熱療、水療來達到止痛、消種、促進癒合的功效。至於運動治療方面,主要可分為三方面,而這也是物理治療的重點所在,簡述如下:

1.拉筋運動:主要拉的為小腿後筋,由於小腿後筋的鬆緊度會影響走路時腳板適應地面變化的能力,所以為之。拉筋的方式可以『弓箭步』或是『站三角板』皆可。

2.本體感覺訓練:研究報告指出,腳扭傷的同時也造成本體感覺的喪失,而本體感覺影響最大的部份就在於平衡能力的好壞。最簡單的訓練方式就是練習『金雞獨立』,張眼單腳站立為初級,閉眼單腳站立為高級,一般來說,可單腳站立(張眼及閉眼)超過30秒即可視為正常。

3.腳板外旋肌肌力訓練:腳踝扭傷的例子中,以腳板內翻扭傷佔絕大多數 ,所以扭傷的組織均以外側為主,產生的結果,就是外側的韌帶較鬆、肌力較弱。相對的,就要以訓練腳踝外側的肌肉力量來代償鬆掉的韌帶。

   除此之外,依照個人狀況以及需要的不同,物理治療師會設計不同的運動以及訓練方式,以期能使盡快恢復腳踝的功能並預防再次的腳踝扭傷。

 

腳踝扭傷的預防

   美國曾有一項針對高中學生進行的研究調查,發現在兩千多位的運動員中,腳踝關節受傷的就佔了百分之十四,而其中百分之八十五的腳踝受傷都是扭傷。所以在運動時,不管是曾經扭傷過或者需要經常活動的人,預防腳踝扭傷都是一個很大的課題,要預防腳踝扭傷,可以四個方向著手:

 1.合適的鞋子:鞋子介於人體腳板與地面之間,緩衝下肢對地面之間的緩衝力,提供下肢適當的穩定性與貼地性。

2.良好的場地:良好場地的維護往往比選擇一雙合適的鞋子更重要,腳踝扭傷的禍首也往往僅只是一顆石頭、一塊突起的小泥巴或是一個坑洞。

3.腳踝的保護:對於腳踝曾扭過傷的人來說,預防再度扭傷是相當重要的,可以貼紮或是護踝的方式來保護踝關節。

4.恢復踝關節的功能:再多外在的保護,還不如自己有能力來控制預防腳踝扭傷的再發生,可以前所提的『拉筋運動』、『本體感覺訓練』、『腳板外旋肌肌力訓練』來達成。

    對於腳踝扭傷的物理治療與預防,如果還有其他的疑問;或是需要針對特定單項運動或活動的加強訓練,可請教專業的醫師或物理治療師,我們將會很樂意地為您解答 !


冰凍的歲月 - 五十肩

8/7/2019

 
   五十二歲的張太太深受肩膀疼痛的困惱已有三個月之久,不止日常生活受到影響,連晚上睡覺都疼痛難耐。她很難為情地告訴我,她現在連扣內衣都有困難了,不知道如何是好?只好求助復健科。

   張太太患了典型的「冰凍肩」(Frozen shoulder),即俗稱的「五十肩」。肩關節是全身活動度最大的關節,肩關節囊內的關節囊液提供了最佳的潤滑,使關節活動順暢;「原發性冰凍肩」是指不明原因而導致關節囊發炎、粘連,肩關節活動度明顯受限。因多發生於五十歲左右,尤其於女性居多,故又稱為「五十肩」。
 「五十肩」臨床症狀開始均為明顯肩痛,病人甚至睡覺時也無法緩解,而之後兩、三個月內漸漸出現肩關節活動度明顯受限,手無法完全抬高、無法梳頭、無法穿內衣、拉褲子……等,甚至出現肌肉萎縮、無力,日常生活更受影響。其病理上的發現就是「粘連性關節囊炎」!

   除了「原發性」五十肩外,還有所謂「次發性」五十肩,常見於中風、頭部外傷、手外傷、肩關節肌腱斷裂患者,因患部長期無法正常活動導致關節囊發炎、粘連,甚至糖尿病與巴金森氏患者也是好發的族群。

   針對「五十肩」的治療,急性期首要控制發炎,降低疼痛。非類固醇口服消炎藥配合局部治療,如短波、超音波、向量干擾等,必要時甚至施行關節內類固醇注射,疼痛症狀將可控制下來。然而,關節活動度的恢復,仍是要靠「運動治療」│ 這也是五十肩的復健治療中不可或缺的一環。運動治療包括患者主動性的關節活動訓練,如用手攀爬牆梯、旋轉肩輪……等。甚至配合物理治療師施行肩關節牽拉運動及鬆動術、肌力與功能訓練,才能真正恢復肩關節的活動度與肌耐力。治療「五十肩」的致勝關鍵最重要就是患者對於自主運動的配合度!

   並非所有肩痛都是五十肩!頸椎退化性關節炎合併神經痛,肩關節肌腱發炎、斷裂,心血管疾病,癌症合併骨頭轉移等均可能引起肩關節疼痛。臨床醫師仔細的評估與檢查是相當重要的。

   你有可能罹患了「五十肩」嗎?如果你有肩痛的問題,試試下列的動作:

一、肩膀上舉,肘部彎曲,用手延著後腦杓去摸另一側的耳朵。

二、手反背在身體後側,手背朝前,用中指指尖去摸對側肩胛下緣。

三、手平舉上抬 至最高點,掌心朝內,手臂應可與頭部、身體側面連線於同一平面上。

   上述動作,即使另一側好手協助也無法完成者,就可能要懷疑是否有「五十肩」了。即早就醫治療,才能避免「冰凍歲月」的困擾。

骨質疏鬆 - 無聲無息的流行病及殺手

6/5/2019

 
   75歲的周媽媽平日笑臉迎人,年紀雖大,走路還相當俐落。今天,卻倚著”ㄇ”字拐,眉頭深鎖,舉步維艱,進入診間。她說,兩天前孫子騎摩托車載她,只是經過一個有窟窿的路面,震了一下,她的背部即便突然一陣劇痛難忍。這兩天症狀越來越厲害,連在床上翻身都痛,她只好在家人陪伴下前來就醫。周媽媽的背部,於胸、腰椎相接處確有明顯敲痛點,疼痛還往前蔓延至前下腹部,χ光檢查發現第12節胸椎壓迫性骨折,而各節脊椎也已有明顯的骨質疏鬆。
   骨質疏鬆症隨著壽命延長、人口老化增加,已成為不容忽視的老年疾病。好發於停經之後的婦女,尤其是停經之後最初兩年內,骨質將明顯流失,一般認為與婦女荷爾蒙缺乏有關,而體型過瘦、青春期鈣質攝取不足、白種女人一般也是較好發的族群,因為骨質疏鬆平日幾乎沒有症狀,而容易被忽略;又年紀大平衡不佳,一不小心跌倒,常導致大腿髖關節、手腕及脊椎骨折。若因而臥病,喪失正常活動能力,患者便可能產生長期臥病之併發症,如肺炎等而死亡。所以,骨質疏鬆是不容忽視,無聲無息的流行病及殺手!

   脊椎壓迫性骨折在發生初期,患者應儘可能臥床休息,降低脊椎的受力,適當使用非類固醇消炎藥、止痛劑,以緩解症狀。急性期的冰敷及之後的熱療也有幫助,至翻身不痛時,需穿著背架儘快起來活動,以免長期臥床之併發症。患者開始步行時,可以柺杖支撐以降低脊椎受力。鼓勵患者深呼吸以維持胸廓活動度。背架穿著約三個月,壓迫性骨折恢復穩定後,便可逐步減少背架穿著時間。鼓勵患者開始做一些伸展運動、肌力訓練以恢復正常活動能力。

   「預防勝於治療」,骨質疏鬆的預防應從正確的飲食、運動觀念著手。二十五歲以前是「骨質增生期」,青少年應有足夠的鈣質攝取及運動,以增加骨質密度。懷孕期、停經後婦女鈣質需求更大,可考慮添加鈣片補充。適當的日曬提供維他命D3,可促進腸道內鈣質吸收。運動以觸地性活動,如走路最佳,可鼓勵老人家每天走路半小時到一小時。居家環境注意安全、止滑,夜間照明要夠,避免意外跌倒。對於停經後婦女,可考慮接受一次完整骨質密度測定,以了解自己的「骨本」而提早預防。已發生壓迫性骨折患者,可考慮長期使用促鈣吸收劑,以強化骨質密度。

   「家有一老,如有一寶」,家中長輩的健康是我們最大的幸福,也需要多予以關心。認識「骨質疏鬆症」並提早預防,絕對可以減少意外發生,避免長期照護的巨大家庭及社會成本!

認真的女人最美麗?談肌膜疼痛症候群

3/20/2019

 
   三十歲的林小姐進到診間,一臉愁容,在電腦公司任職的她已有兩個多月右側頸部、上背酸痛且右手臂酸麻,即使晚上睡覺也無法緩解,這個症狀已經明顯影響到她的日常生活與工作。尤其她對工作的認真與執著,更使她感到力不從心而苦不堪言,認真女人的美麗背後,其實也付出了相當代價!

   在日益繁忙的現任生活中,相信大多數人都有過肩頸酸痛的經驗。但是,因為初期不會明顯影響到工作或生活,所以一般人不會因此而就醫,總覺得是工作太累了,休息一下就會好,久而久之,只會使酸痛的情況愈趨惡化。
   一般來說肩頸酸痛的範圍有的只侷限在後頸部,上背部,嚴重的則蔓延至肩膀、上臂、前臂,甚至手指或頭部。其餘可能還有感覺異常、胸痛、暈眩、噁心等症狀。

   導致頸肩酸痛的原因很多,最常見的就是頭頸部姿勢不良、上肢過度使用所引發的「肌膜疼痛症候群」。現代上班族使用電腦機率很高,常見的不良姿勢是彎腰駝背、頭往前傾,這種長期的不良姿勢使頭部偏離了身體的重心線(正確的身體的重心線是:側面觀時,保持耳朵、肩膀及骨盆在同一線上),使得頸部、上背肌肉疲勞,肌纖維強直痙攣,循環不良引發局部肌肉緊繃,甚至成硬塊,及轉移性疼痛至手臂、前胸、頭部等。

   患者就醫時,常問及這些症狀是否跟「高血壓」、「高血脂」有關,其實這些內科疾病平時反而沒有特殊症狀,肩頸部的肌膜疼痛症候群最常見還是與姿勢、壓力(工作緊張、忙碌)有關,不良的姿勢常是青少年在學時期即逐漸養成,不正確的工作檯面、電腦及鍵盤的擺位也常對肩頸造成太大的壓力。

   臨床治療常會配合使用非類固醇消炎藥、肌肉鬆弛劑改善發炎症狀,而復健治療,包括熱療及局部深層電療常可有效緩解肌肉痙攣、改善循環。必要時甚至可以配合頸部牽引延展長期緊繃的頸部及上背肌肉。

除了藥物及復健治療外,最根本的治療及預防復發還是必須留意:

一、適當的變換姿勢及休息:半小時的電腦操作、閱讀後,應離開座位稍事休息。

二、正確的電腦擺位:電腦中心螢幕應置於眼睛往前平視俯角十五度處,不可偏左或偏右,鍵盤的理想位置應於桌面下,防止雙肩過度聳起,下巴不可前傾,須保持頭部於正常擺位。

三、適度運動:有氧運動(如游泳、騎腳踏車)可有效疏解壓力,且兼具改善局部循環的效果。拉筋運動,在局部熱敷(濕熱較宜)二十分後,以手跨過頭頂,握住後腦杓往側邊及左下、右下四十五度角斜拉,直至頸部及上背微緊,持續三十秒,重覆四次可降低肌肉痙攣。

四、保持心情愉快、放鬆,更是告別肩頸「肌膜疼痛症候群」的不二法門哦!


不容忽視的腳踝扭傷

7/5/2018

 
   二十五歲的小王,從國中時期就愛好運動,尤其是籃球。雖然已進入職場,每週兩次以球會友卻從未放棄。只是他從國中就容易腳踝扭傷的舊疾,似乎從沒有痊癒過,而且復發機率愈來愈多,連走路時,踝關節也愈覺不穩。最近連日豪雨濕氣重,似乎連腳踝也在抗議了。

   在各式運動傷害中,腳踝扭傷是相當常見的,尤其是籃球、足球選手;而一般人即使在平日走路時,偶爾踩空,也會有這種慘痛的經歷,對於這種傷害,許多人常不以為意,而常常舊疾未癒,新傷復發,成為習慣性反覆扭傷, 影響運動機能與日常生活。
   腳踝扭傷,輕者只是局部輕微疼痛,重者可出現整個足面瘀青、腫脹,甚至寸步難行。如同其他運動傷害的處理「R、I、C、E」是最重要的DIY:即休息、冰敷、壓迫、抬高。急性發作時,應立即休息,停止運動、比賽。冰敷是第一要務,可直接用塑膠袋裝冰塊或用冰敷袋放置疼痛處,以降低發炎反應並可有效止痛。冰敷可每兩小時做十五分鐘,至腫脹不再繼續增加為止。用彈性繃帶自腳趾近端開始壓迫包紮,壓力由下往上遞減,包覆超過腳踝,可防止出血、腫脹繼續增加。

   很多民眾一扭到腳就猛力推拿,結果適得其反。切記不要施予不當的受力和按摩,可能反而加重發炎反應。可考慮暫時使用腋下枴杖,以避免走路時足部不當受力,影響復原,也可以避免恢復其中容易發生的再次扭傷。休息時,儘可能把腳抬高,可促進血液循環,降低踝部腫脹。持續的腳踝腫脹顯示內部的發炎組織液蓄積,常會延後組織癒合及復原,應儘量避免!

   許多人對腳踝扭傷不以為意,其實外表單純的扭傷也有可能合併韌帶斷裂、骨折等可能性。應儘快就醫評估,以採取適當處理方式,以免延誤治療時機。復健治療,利用局部治療消除疼痛、腫脹,急性期即有相當療效。而腳踝扭傷的治療,不僅在解決疼痛,更要找出引起傷害的原因及預防再發的方法。場地、鞋子的不當選擇、 甚至足部的異常構造(如扁平足)都可引起反覆性腳踝扭傷。醫師會提供生物力學的評估,運動方式的選擇及建議,而受傷過的足部,關節活動度受限,平衡控制差,復健治療更需加強訓練其柔軟度、肌力及本體平衡感,才能防止再次的傷害!

健身的新法寶-核心復健(彼拉提斯)

3/8/2018

 
   許多人都有如此的經驗:為什麼我的腰老是「扭到」?不過是彎個腰、提個重物或坐久一些,反覆的背痛似乎已成了揮之不去的夢魘!其實,急性背痛的患者,經由積極的復健處理後,約八成在六週內均可復原,但這不表示已經痊癒。因為脊柱附近的核心肌群,並未因著背痛消失而復原。缺乏核心肌群這個「天然鐵衣」強而有力的保護,背痛自然容易反覆發作。
   所謂「核心肌群」(core muscles)是指位於人體驅幹中央,負責保護脊椎的肌肉群,多為深層肌肉,包括腹直肌、內外腹斜肌、腹橫肌及連接各脊椎體的多裂肌,這些深層肌肉均無法透過一般性運動(如有氧、跑步、游泳、走路等)訓練。然其重要性卻無可取代!如果脊椎是帳棚裡的中心柱子,「核心肌群」便是穩定它,固著在地上的鋼索。鋼索若是鬆垮不穩,,柱子自然就容易搖晃傾斜了。核心復健就是透過主動運動的方式,加強核心肌群的力量,以保護脊椎的穩定度。目前醫學研究証明,恢復核心肌群穩定脊椎的功能,是預防背痛復發最有效的方法。美國芝加哥大學研究數百位背痛患者,發現經過核心復健訓練後,背痛復發機率的確可減少七成以上,成果令人振奮!

   核心復健最早由德國彼拉提斯提出,他在十九世紀初自創「多效合一」的身體療法而以其名命之。最近在台灣各大書局均有許多相關書籍,似乎一下蔚為風尚,其實核心復健在這數十年來早廣為歐美舞蹈界及健身界所推崇,有塑身、減壓、平衡身心的顯著功效。在復健界更透過彼拉提斯對核心肌群的訓練,治療背痛及慢性肌膜炎等患者。此運動先將脊椎調整至正常的擺位,降低脊椎韌帶、關節的不當受力,在予以長期緊繃的肌肉適當的延展、改善循環、促進組織修復。而結合肌力的訓練,提供了脊椎、關節最佳的穩定度,自然可以減少進一步的傷害與關節的退化!運動前,先經由復健科醫師及物理治療師的專業評估,選擇適合個人的彼拉提斯復健運動,是最安全有效的運動方式。可以避免許多人因為參與一般韻律班、有氧舞蹈、瑜珈、健身房等所常導致的傷害!

   經研究顯示女性朋友因核心復健所得的好處更是不勝枚舉,進入青春期,因女性荷爾蒙的作用,骨質的密度成長,核心運動可加強此作用,使骨質增生,以儲存〝骨本〞,相對降低停經後的骨質流失。女性也因荷爾蒙作用的關係,關節韌帶、穩定度相對男性鬆弛,然女性工作的負荷並不低於男性,核心復健使女性有更強的肌力來提昇關節穩定度,避免受傷。核心復健同時訓練骨盆底的肌力,對中年後婦女的尿失禁也有預防、治療的功效,更別論修飾身體曲線,使體態更完美!

   現代人的工作壓力、生活困擾已造成許多肩頸酸痛、肌膜發炎及嚴重睡眠品質不佳等現代症候群!尤其電腦族的長期不良姿勢,更造成〝頸椎早衰症〞的警訊--即原本僅見於五十歲以上的頸椎退化症狀,已逐步年輕化。核心復健透過姿勢矯正,上背肌力的訓練,乃至壓力的釋放,是解決此類病症的根本之道!

    實康復健科

    專業優質的復健醫療團隊

    衛教資源分類

    全部
    早期療育
    疼痛控制
    神經復健
    銀髮族資訊

實康復健科診所​
Smart Care Rehabilitation Clinic
地址:新北市淡水區學府路36號2樓
電話:02-26292000
E-mail:[email protected]